花园小秘密,专注海外高质量站点!
当前位置:首页 » 相关资讯

菲律宾的 “Facebook依赖症”:渗透生活的社交枢纽与烟火气

hyxmm 2025-09-24 12

在菲律宾,Facebook 早已不是单纯的社交 APP,而是嵌入日常生活肌理的 “数字基础设施”。从马尼拉的写字楼到宿务的渔村,从海外务工者的手机到街角摊贩的收款码,这个拥有 1.02 亿用户(2025 年 6 月数据)的平台,以 85.8% 的人口渗透率,成为菲律宾人连接世界、维系亲情、开展生意的核心载体。它既承载着跨洋的牵挂,也孕育着本土的商机,更折射出这个国家独特的数字生活图景。

正文

菲律宾的 Facebook 普及度堪称 “全民级”。2025 年的数据显示,其用户规模突破 1.02 亿,相当于每 5 个菲律宾人中就有 4 个活跃在平台上。用户结构呈现鲜明的年轻化特征:18-24 岁群体占比 33.9%,是绝对主力,仅这一年龄段就有 3470 万用户,其中女性比男性多出 1590 万,成为内容互动的核心力量。这种普及度还存在明显的城乡与教育差异 —— 马尼拉等城市的渗透率高达 64%,远高于农村地区的 38%;大学毕业生的使用率更是达到 78%,是未完成小学教育群体的 7 倍多,形成了 “越年轻、越 urban、越精英,越依赖脸书” 的鲜明格局。

对菲律宾人而言,Facebook 的核心价值是 “连接”,而最动人的连接莫过于跨洋亲情。作为全球海外劳工输出大国,菲律宾约 1000 万海外务工者(OFW)中,绝大多数将 Facebook 和 Messenger 当作与家人沟通的主渠道。在沙特阿拉伯的建筑工人会在深夜用流量和家人视频通话,屏幕里是马尼拉家中的孩子展示成绩单;在香港的菲佣则习惯每天发布生活碎片,通过评论区与远在棉兰老岛的父母互动。这种 “数字团聚” 成本低廉却情感浓度极高,让 Messenger 的用户数也随之攀升至 9400 万,与 Facebook 形成深度绑定的生态。

除了情感维系,Facebook 更是菲律宾小微企业的 “生存命脉”。疫情期间的调查显示,64% 的菲律宾中小企业通过 Facebook 维持运营,即便面临销售下滑压力,仍有 52% 的商家实现了至少 25% 的线上销售额。如今这种依赖度有增无减:宿务的手工艺品摊主会用 Facebook 直播制作过程,通过私信接单;马尼拉的家庭烘焙坊靠主页评分吸引顾客,甚至直接用 Messenger 接收订单和收款。平台深谙本地需求,推出的他加禄语界面、节日营销工具深受欢迎 —— 圣诞节期间,商家只需一键套用平台的节日模板,就能快速制作促销海报,精准触达家庭主妇群体。

在信息获取层面,Facebook 早已成为菲律宾人的 “第一新闻源”。尽管虚假信息问题日益突出,但仍有大量用户依赖平台获取资讯,从总统选举动态到台风预警,从宗教活动通知到村社会议提醒,几乎都能在 Facebook 上找到踪影。不过这种信息消费带有强烈的 “圈层属性”:大学生喜欢在校园群组讨论学术话题,农民更关注农业技术分享群,职场人则活跃在行业交流群组,甚至能通过私信敲定合作。值得注意的是,菲律宾用户对本地化内容有着天然偏好,融入宗教元素的生活帖、家庭团聚的图文,远比国际新闻更能引发互动。

但繁荣背后,Facebook 在菲律宾也面临严峻挑战。平台上泛滥的虚假新闻和 AI 生成的 “深度伪造” 视频,已引发政府强烈警告 —— 菲律宾资讯和通讯技术部甚至直接致函扎克伯格,威胁若不整治将暂停其运营。军方也曾因南海议题相关的虚假宣传,关闭了官方主页的部分功能以抵御 “网络水军”。这些问题让 Facebook 在菲律宾的角色变得复杂:它既是促进连接的 “桥梁”,也可能成为传播混乱的 “温床”。

即便如此,对普通菲律宾人而言,Facebook 仍是难以替代的存在。它是海外劳工的 “数字家书”,是小微企业的 “免费门店”,是社区生活的 “公告栏”。这个诞生于北美的平台,在菲律宾已然完成了彻底的 “本土化改造”,成为一个交织着亲情、生计与日常的 “数字共同体”。正如马尼拉的出租车司机所言:“手机可以没有电话卡,但不能没有 Facebook。”

相关推荐

暂无内容,可通过【外观 - 小工具】添加

扫码关注

qrcode

联系我们

回顶部